关于我
Hi!我是李昭洲,2025年起任职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。 我在上海天文台获得博士学位,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。 我的研究聚焦于宇宙结构的形成与动力学,涵盖从银河系、本星系群、矮星系到宇宙早期高红移星系,以及它们的暗物质晕。 主要方法包括解析与半解析建模、宇宙学数值模拟、动力学建模、统计与机器学习。 我感兴趣的一些主题:
- 宇宙早期的恒星与星系形成
- 矮星系、银河系及本星系群的结构与演化
- 暗物质晕、子晕与恒星晕
- 星系动力学理论与动力学建模
- 半解析模型、理想化多体模拟与宇宙学模拟
- 天文统计与机器学习方法
随着詹姆斯·韦布空间望远镜(JWST)、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(CSST)等新一代设备的启用,天体物理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准观测时代。 它们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揭示了宇宙的丰富细节:从宇宙黎明的第一代星系到近邻宇宙的暗弱天体。 然而,海量数据也对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:例如,JWST 在红移 z>10 发现了远超预期的明亮星系;而近邻矮星系的观测揭示了内部暗物质分布的高度多样性,有些甚至表现出“暗物质不足”。 这些结果表明,我们对星系演化中动力学、重子反馈与暗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解仍存在明显不足。
我的研究正是面向这些前沿问题。目标是发展能够自洽描述星系结构演化的物理框架,既能帮助解读观测数据,揭示星系多样性的物理根源,也能检验和拓展宇宙学标准模型,推动天体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发展。 通过研究高红移星系、暗物质不足星系等特殊天体,我希望探索星系在极端物理条件下的演化规律,从而为理解一般星系的形成提供关键线索。
我的研究组正在招募本科生、研究生和博士后,欢迎对相关方向感兴趣的同学与我联系。